2024-10-25 来源:渠县县委组织部
近年来,达州市渠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和片区理念,坚持一体推进组织联建、产业联兴、人才联育、服务联抓,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,探索实施“四联发力”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特色路径,推动乡村振兴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组织联建,筑牢乡村振兴“桥头堡”。一是健全联建架构。按照“大带小、强带弱、中心辐射周边”思路,搭建县域内片区发展工作专班,成立城乡融合发展片区、流江河流域观光农业特色片区、渠江源头巴文化传承片区等7个综合党委,由区域中心场镇党委书记兼任书记,推动工作整体谋划、一体推进、全面提升。二是提升联建阵地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、产业优势、人文历史等因素,以点带面设置7个片区党建中心阵地,规范配置党员教育培训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党代表工作室等5个功能区,着力将各类服务项目编织成网,有效解决党建场所功能不全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。三是做实联建机制。坚持片区统一协商、各乡镇(街道)组织实施,建立由片区党委委员、项目负责人组成的片区联席议事会,实施重大事项定期会商制度。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,适时邀请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、党员和村民代表列席,累计协商解决片区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资金合同、补偿等问题500余个。
产业联兴,拓宽村级发展“致富路”。一是延伸产业链条。在各片区党组织领办“共富工坊”基础上,推动每个片区至少成立1家联合社,统筹片区内农资供应、产品加工、品牌打造等产业中端,探索“直播+电商”、“文化+旅游”、“采摘+寄养”等6种复合经营形式,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,推动各村发展攥指成拳。二是破解瓶颈制约。在渠县产业联盟倡导下,充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力量,探索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,组建政策解读团、农机专家团、经管顾问团等,通过“支部点单、部门派单、团队接单”方式,整合力量下沉一线,破解产业发展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不领先、市场不透明等系列问题。三是拓宽销售渠道。依托森林禽、生态猪、有机菜、中药材等高附加值农产品,积极探索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营销模式,联合抖音、快手等直播平台,与知名网红合作,通过直播带货,打造“策划+拍摄+直播+运营”专业化队伍,采取“电商+农户+农产品”运营模式,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,逐步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人才联育,打造群雁集聚“新洼地”。一是推行外引内培模式。开展各类技能人才专项调研,编制紧缺技能人才专业目录,充分利用10万余名渠县籍在外技能人才资源,大力实施“双招双引”工程,精心打造“职业宕渠、智在賨都”技能人才招聘品牌,回引技能工人2500余名。二是深化校地共育机制。充分发挥渠县在轻纺服饰产业方面的优势,打造中国西部(渠县)匠谷,与中南大学、成都纺专、达州职业学院、渠县职专等院校共建技能人才基础学科培养基地,培养造就高水平复合型技能人才。截至目前,通过“订单”“定岗”方式,为轻纺服饰输送“工匠”人才2100余名。三是健全支持保障体系。制发《关于支持产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十条措施》等文件,健全县委县政府牵头抓总、社会企业积极参与、高职院校协同配合机制,采取“向上争一点、财政拨一点、企业配一点、乡贤筹一点”方式,整合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100万元,统筹用于开展技能人才培训、行业技能大赛、搭建培养平台等建设,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技能人才。
服务联抓,奏响乡村善治“和谐曲”。一是健全管理“微体系”。按照“党建引领、村民自治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”原则,构建“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—村(社区)党支部—楼院长—包联责任人”四级“微治理”体系,新建基层党支部49个,组织引导565名楼院长、2124名党员干部全覆盖包联69个“三无”小区3万余户居民,实现“三无”小区党组织全覆盖。二是优化社区“微服务”。印发《关于进一步筑牢基层治理体系广泛开展“深化微服务·提升幸福感”活动工作方案》,分级分类建立“共享空间”69个,打造活动室、小课堂等共享角落145个,高标准建设户外劳动者大本营、賨人里流动党员之家24个,提供免费充电、饮水、休息等15项暖心服务。三是提倡居民“微自治”。以构建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良好治理格局为目标,积极推动自治章程、村规民约等制度上墙,配备法律工作者69名,依托红色邻里中心,先后建立“一老一小”服务点、达人工作室、大妈调解室等社会组织438个,打通基层善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