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基层党建 > 农村党建
内江市东兴区以“三笔连书”生动实践 绘就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

2025-03-26   来源:内江市东兴区委组织部

近日,内江市东兴区紧扣春耕生产实际需求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,以先锋领航、田埂课堂、联建共建“三笔连书”生动实践,在东兴大地上绘就一幅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。

实施“先锋领航”,激活春耕红色动能。一是网格包干“责任田”,让组织优势转化为生产动能。推行“党员联户”责任田包干制,通过划定春耕责任网格,建立“需求清单—问题销号—成效反馈”闭环机制。田家镇建立“红色春耕台账”,梳理农户农资缺口、技术难题等4类需求,由100余名党员认领解决,实现农机检修、沟渠清淤等10余项急难问题动态清零。二是科技赋能“先锋岗”,让专业力量助力生产一线。设立党员技术示范岗,组织农业、水利等部门(单位)党员专家成立“春耕智库”,开发慧农云信息化平台5个,配备小型气象站、无线墒情传感器等智能设备,实时监测2万亩耕地墒情苗情,预警倒春寒等灾害12次。引进植保无人机、插秧机等智能农机,种植鲜食玉米、油菜等小春作物26万余亩。三是资源整合“红纽带”,让多方要素保障生产链条。建立“红色农资直通车”机制,协调供销社、龙头企业等主体储备化肥2.5万余吨、“两杂”种子760余吨、生物农药68.5吨。依托122个农资配送中心(经营点),采取拆整卖零、团购直供、送货上门等方式销售化肥4000余吨、农药40余吨。在高梁镇推动15个村党组织组建“春耕联盟”,共享农机具50余台(套)。

开设“田埂课堂”,打通技术落地瓶颈。一是需求导向“定制课”,把培训送到指尖心头。开展“你点单我上课”活动,通过村级微信群征集技术需求600余条,定制《春耕的智慧》等课程。开设“夜间农技微课堂”,利用远程教育阵地,组织200余名种植大户现场演示育苗、嫁接技术。依托“东兴党建”微信公众号,开办“兴声栏目”,推送春耕对话视频,单日最高点击量达1万人(次)。二是链式教学“示范田”,让技术从云上走进田间。打造示范田作为实训基地,推行“选种—育苗—管护”全链条沉浸式教学。杨家镇观音井村的天冬产业园区采用“天冬+玉米”“天冬+大豆”间种,组织10余批农户现场观摩,带动周边村500余亩耕地亩均增产300斤。开展“老农带新兵”结对活动,安排100名党员种植能手与100名返乡青年签订“师带徒”协议,培育出家庭农场主30名、电商带头人20名。三是问题靶向“会诊团”,让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。成立8个春耕备耕生产指导组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“垄间问诊”,从播种、栽培到田间管理,全方位把控各个生产环节。在顺河镇创新“党员助农帮帮团”,针对该镇观音洞村土地撂荒较多,帮帮团通过党员大会和院坝会广泛征求意见,采取集体代种托管撂荒地模式,依托乡村振兴项目,村集体牵头治理和改造撂荒地1000余亩。

开展“联建共建”,构建长效助农生态。一是跨界融合“服务圈”,让春耕资源全域共享。整合农科院、气象局等方面资源,依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“春耕服务驿站”14个,提供农技咨询、气象预警等多项服务。依托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,错峰为农户提供旋耕机、播种机等设备,帮助农户育秧5000余亩,有效提升春耕效率。二是品牌赋能“金钥匙”,让农产品增值又增誉。实施“一村一品”行动,培育“田家紫皮大蒜”“永福生姜”“余家禾大米”等特色农产品。联合内江全搜索公司开展包装设计大赛,推出“爱莲说”“玉皇春见”等文创礼盒,推动农产品销售增收1600万元。在双才镇玉皇观村建设千亩“红色农耕体验园”,开发插秧农耕体验、挖春笋等6个文旅项目,带动农民增收近400万元。三是长效护航“保障网”,让服务从一时暖变四季暖。抢抓冬闲窗口期实施“地力提升+设施配套”综合工程,整合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、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项目等,运用工程治理、农艺改良等措施,维修提灌站27座,发展高效节水农业1.09万亩。

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