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党员教育 > 党员教育动态
宜宾市高县突出分级分类同质等效全覆盖 推动农村党员兜底培训走心走深走实

2025-04-18   来源:高县县委组织部

今年以来,宜宾市高县探索构建党员分级分类同质等效全覆盖培训体系,着力形成“资源整合—课堂革新—机制创新”三维共促格局,全面推动农村党员兜底培训走心走深走实。

构建“三位一体”资源矩阵蓄教育“活水”。一是实施师资队伍“活水工程”。建立“市级示范+县级骨干+镇村基础”三级师资体系,从先进模范人物、专家学者等人才中择优严选市级师资8名、县级师资40名、基层师资130名。畅通师资准入、退出机制,及时调整测评结果较差、履职不力师资,通过“党课开讲啦”擂台赛等活动招募遴选新师资,激活教育队伍“一池活水”。二是深度挖掘教学“四色资源”。深度整合县域特色教育资源,形成“红色基因传承、蓝色乡风治理、金色产业发展、绿色生态守护”四色课程体系。开发《硕志功勋:李硕勋烈士生平》《文坛巨匠阳翰笙》等精品课件20余门,构建“两馆三故居四区”现场教学矩阵,打造精品研学路线,开展“书房党课巡讲”等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100余场,持续延伸“课堂+基地+实践”教育链条。三是优化三级联动“阵地网络”。建成“1个县级党校主阵地+13个镇级示范点+N个村级教学站”三级党员教育活动阵地,高效发挥“榕树党课”“茶馆宣讲”“圆桌方凳”等流动党校功能性培训作用,开展“领导干部带头讲+专技人员系统讲+模范先进示范讲+基层师资身边讲”兜底培训207场(次),实现8302名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。

县级党员教育师资开展“万堂示范课下基层”活动

定制“三类课堂”教学模式拓学习“新路”。一是田间“实践课堂”强技能。打破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,建立“理论讲解+实操演练+案例分析+跟踪指导”培育机制,注重将教学课堂下沉至产业园区、田间地头、生产一线,组织农技专家、产业带头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、病虫害防治、高效种养殖等现场授课,开展各类现场实训200余场。二是指尖“智慧课堂”拓维度。充分运用各级优质课程资源,构建“云端”资源库,每月通过“高县组工”“高县发布”等本地公众号推送党课音视频课件、政策解读、基层工作先进经验等教学资源,突破时间、空间限制,实现教育全域覆盖。三是搭建“互动课堂”促提升。创新“喝茶说事”“回音茶话会”等经验共享互助平台,定期组织跨镇村座谈会,积极引导善经营、懂技术的优秀农民工围绕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等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200余条,收集村民有关发展意见建议80余条,推动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传播互鉴,激发农村党员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思维,为基层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。

把主题党日活动“办”到田间地头

完善“三化协同”培育机制燃培训“星火”。一是精准化分类施教。创新推出“常规教学+靶向点学”点单式培训模式,聚焦乡村基层治理、创业政策、产业发展等36类实用课题,为镇村干部、流动党员、普通党员等群体量身定制“专业对口”的分级分类培训方案,实现培训内容与党员需求的精准适配。二是示范化引领带动。集中开展农村党员培训“五个一”行动,以“帮带+练兵”的方式实施“头雁领学”工程,实行“致富能手+困难党员、标兵书记+返乡党员、先进典型+普通党员”结对帮带,推动形成“先进带后进、后进变后劲”良性循环,推动兜底培训常态化、示范化、长效化。三是品牌化丰富载体。建立“一村一特色”宣讲品牌矩阵,组织“川南请春酒”“豆腐文化节”等文化活动207场,以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“舞台剧演绎”“乡村大喇叭”等宣讲模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,邀请“新时代乡村名嘴”和“红色银发”“红孩子”等特色宣讲队参与基层理论宣讲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邀请党员教育师资开展“学习新思想·送课进书房”活动

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