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09 来源:广元市昭化区委组织部
近年来,广元市昭化区着眼有效解决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“深入难、接受难、持续难”等问题,坚持从微处着眼、向实处发力,着力打造党建“小喇叭”宣传教育工作体系,打通农村党员群众教育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找准“谁来讲”,建强宣讲体系。一是搭建喇叭矩阵。依托现有“村村通”广播平台,整合财政专项资金636万元,完成区级应急广播平台改造,升级高清号角2700套、购置车载音响300个、手持喇叭1000个,有效辐射村民小组1410个、人口22万,实现村村通、社社响。二是配强喇叭号手。坚持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遴选政治素质过硬、工作经验丰富的“两优”代表、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等750余名,全覆盖组建区级大喇叭服务团1个、镇级服务队12个、村级服务分队150个。三是规范喇叭管理。按照播前申报、逐级审核、存档备查程序推行“一套流程运转”,规范提高播报流程和播报质量;建立内容登记、时间登记、人员登记“一本台账明底”,确保有账可查;统筹人员组建“一个专班保障”,随机下沉一线督导检查,定期组织开展主持播音、设备维护等技能培训以及“葭萌书记”党课展播等活动,有效推动乡村大喇叭运行规范化、喇叭号手专业化。
深耕“讲什么”,精准宣讲内容。一是言简意赅讲理论。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,深入宣讲阐释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等重大理论课题,编制《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·把脉定向有高见》《三中全会启新程》等鲜活生动“小段子”“土教材”10个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二是宣讲政策惠民生。紧扣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焦点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热点,组织各行业部门行家、镇村干部通过录制音频、集中宣讲、现场答疑等形式,制作《重点群众先诊疗后付费》《民生政策要知道》等音频21个,将惠民政策送入党员群众耳边。三是移风易俗倡新规。聚焦当前农村存在的高价彩礼、厚葬薄养、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,通过编制沉浸式情景小戏小剧等方式,推动移风易俗、勤俭节约、孝顺父母等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,创新制作《传统美德不能丢》《争做昭化好公民》等音频作品8个,引导群众自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。四是应急动员保安全。抢抓森林防火、防汛、春节大规模返乡等时间节点,结合反面典型案例,创作《天上不会掉馅饼》《防范诈骗全民行》等警示教育作品7个,有效提升党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积极参与森林防灭火、防汛减灾救灾思想认识。
创新“怎么讲”,灵活宣讲形式。一是广播网络云端讲。由区融媒体中心统一负责广播节目采编制播《昭化新闻》《法治昭化》等广播节目,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定时播出30分钟,其余时段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播报内容。二是宴席聚会插空讲。紧盯农村酒席、村民坝坝会等人员聚集节点,组织宣讲员在酒席暖场、开场、间隙,采取顺口溜、三句半等形式,不失时机地穿插融入宣讲“小段子”,将移风易俗、勤俭节约、孝顺父母、和睦邻里、知恩感恩等娓娓道来,既活跃气氛,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。三是田间地头流动讲。结合日常走访、安全巡查等工作,宣讲小分队利用车载音响、手持小喇叭深入田间地头、村舍庭院、企业厂房一线,通过“院坝会”“培训会”等情景式、互动式、体验式宣讲,以群众的视角、接地气的语言、听得懂的道理、学明白的技术,全方位开展有说服力、亲和力、针对性宣讲。四是农闲时段集中讲。充分利用“农闲”时间点,组织村民在党群服务中心、村民活动室开展集中宣讲,以“官腔少、土味多、套话少、实话多”为原则,把政策理论和农村大小事结合起来,量身定制农村理论课。
昭化区宣讲员利用宴席聚会间隙宣讲文明新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