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28 来源:高县县委组织部
去年以来,宜宾市高县创新推行“立体化布局、精准化滴灌、常态化浸润”党员教育模式,通过抓实“三化宣讲”,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,让党员教育真正“活”起来、“实”起来。
打造立体化宣讲布局,解锁全域覆盖的“教育矩阵”密码。一是构建多元融合的宣讲体系。构建“1+3+N”宣讲体系,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,“理论课堂、田间课堂、云端课堂”为平台,充分挖掘吸纳专家学者、党员干部、道德模范等宣讲人才,组建理论政策、法律法规、乡村振兴等N支特色宣讲队开展“田间党课”“院坝宣讲”460场(次)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。二是拓展多维联动的宣讲载体。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乡村大讲堂、党课书房、农民夜校等阵地资源,打造理论宣讲平台10余个,利用共产党员网、“学习强国”APP等线上信息平台,自主拍摄制作《我和我的“三位老师”——“幺哥书记”驻村工作足迹》等微党课视频20余个,覆盖1500名流动党员,实现“理”上“网”来。三是充实全域覆盖的宣讲内容。开发“基础课程+特色资源+实践项目”系统化授课新模式,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讲第一课,将高县李硕勋等红色文化、大雁岭等绿色生态、“高州好人”等蓝色乡风、“千亩油菜花”等金色产业融入宣讲内容,打造“重走硕勋路”“油菜花经济”等项目,确保教育覆盖有广度。
结合“油菜花经济”开展直播宣讲
探索精准化宣讲模式,解锁按需施教的“营养套餐”密码。一是实现精准供给闭环。探索“理论+点学”宣讲模式,优化点单、派单、接单流程,发挥志愿服务、网格员队伍力量,收集整理群众理论政策需求,建立需求清单326项,开展送学上门服务300余次,为192名特殊群体党员定制“口袋书+微党课”套餐,构建“需求收集—资源匹配—效果反馈”供给闭环。二是深化分类培养工程。对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成员重点宣讲集体经济发展、矛盾调解技巧等内容;对农村党员侧重农业技术、电商运营等内容,开展电商直播、智慧农业等实训27场,培育“新农人”380余名;对流动党员推送“党课开讲啦”“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”等内容,实现供需精准匹配。三是打造动态资源生态。聚焦理论教育“保鲜难”问题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资源库,依托微信公众号动态更新“党课书房”等数字课程,实现上线即学、即时更新,组建13个“镇级师资宣讲团”开展流动宣讲,在党课书房设立“党员书角”,按季度轮换产业技术类书籍2000余册,让教学资源如“活水”常流常新。
党员农技专家开展“田间课堂”
健全常态化宣讲机制,解锁知行合一的“实践沃土”密码。一是转换语言强共鸣。将宣讲“书面语”转化为“家常话”,用“乡音”传“党音”,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旅活动。今年春节期间,共举办3场非遗展演和20余场群众文化专场演出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宣讲感染力,推动党员教育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双向共鸣”转变。二是实践深耕解民需。在宣讲中开展“党员责任田”“百千万下基层”等活动,组织党员认领农业、基础设施等产业项目63个,听取群众产业发展、医疗卫生、教育养老、公共服务等方面诉求,收集自来水安装、污水管网延伸、充电桩建设等建议190余条,推动党员干部从“纸面学习”转向“脚下实干”。三是领航赋能激活力。实施“头雁领学”工程,选树48名在理论学习、实践创新、服务群众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,通过巡回宣讲、短视频展播等方式传播先进事迹,建立“导师帮带制”,组织15名乡村振兴带头人结对帮扶青年党员,通过开展“季度擂台赛”,营造比学赶超氛围,形成“头雁领航、群雁齐飞”生动局面。
组织党员开展“嘉人议事”院坝宣讲